首页>文史资料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
发布日期:2017-09-12 09:58 浏览次数: 字号:[ ]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富有统战和政协特色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政协系统征集和出版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史资料,为表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文史资料工作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中华民族历经屈辱而从危亡中奋起、振兴和再铸辉煌的伟大时期,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在此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参与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数骤然增多。历史的嬗变由于打上了更多人的印记而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更为生动和丰富,发动、组织这些人士撰写回忆录就成了还原历史、鉴往知来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政协名流荟萃,集中了自晚清以来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一大批风云人物,汇聚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士,具有任何其他组织难以相比的人脉资源,蕴藏着宝贵的文史资源。让这些已经或者正在步人暮年的老人叙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再现真实的历史,政协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9年4月29日,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特地为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茶话会,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这篇讲话成为人民政协开创文史资料工作的标志。1959年7月20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政协最早的专门工作委员会之一。从此, 在历届政协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征集和整理以“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的文史资料工作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陆续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开展50多年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创建与奠基(1959-1978)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茶话会上的讲话,标志着人民政协文史资料事业的开端。至“文革”开始前,有18个省级政协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国性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初步展开。在此期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制定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史料征集规划,成立了文史专员室,召开了第一、第二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辑》、《辛亥革命回忆录》。1959年政协第二届山东省委员会成立了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四辑《山东文史资料选辑》。“文革”开始后,文史资料工作基本停顿。

(二) 恢复与推动(1978—1988)

1978年,各级政协先后恢复工作,大力开展“三亲”史料的抢救和征集,文史资料工作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专题化、系列化史料,提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984年,倡导文史资料工作大协作,制定协作选题规划,全国各地协同运作,取得丰硕成果,成立,台史料征集组,海外史料征集工作陆续展开。

(三) 开拓与发展(1988—2003)

1989年8月,全国暨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北戴河召开。此后全面开展工商经济、民族和海外史料征集,征集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转移,制定了征集出版协作选题规划。文史资料的专题化、系列化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协作继续蓬勃开展,其中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成果是《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和《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的编辑出版。

(四) 创新与繁荣(2003年以来)

进入21世纪后,文史资料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出现了征集内容和出版形式多样化的新局面。中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07年颁发《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斯文史资料工作的指导方针、原则、要求和任务。这是文史资料工作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文件。

二、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十七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

2007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制定颁发的《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第一、二、四条分别指出: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富有统一战线、政协特点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开展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是各级政协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延伸的长期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入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从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三亲’,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凝聚力量、团结各界、促进社会和谐。”

三、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

政协文史资料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族各界人士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资料。

 (一)史料性。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文史资料釆取回忆录的形式,由本人撰写,或由本人口述、别人记录整理,按史料分类归属为口述史料一类。文史资料的史料性体现了基础性。

(二)“三亲”性。文史资料是当代人写当代事,是历史当事人,见证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客观回忆和记述,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资料。文史资料的“三亲”性体现了广泛性。

(三)统战性。文史资料工作是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产物。文史资料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

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人士通过对自己人生重要经历的回忆,总结经验教训,再经过出版后的交流,逐渐达成共识,鉴往知来,从而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四)真实性。真实性是文史资料的核心和灵魂。文史资料的真实性在于现实生活中丝毫不加虛构的人物和事件。文史资料的真实性是其存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

(五)文学性。史以文传,文因史重。文学性体现了可读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们为什么喜欢读文史资料? 一是文字口语化,可读性强;二是有文采,好的文稿像传记,像散文,像纪实文学。一些精彩的文史资料,既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又有熠熠闪光的文釆,读来轻松活泼,如泉石流韵,很有味道。

(六)地域性。地方文史资料是爱祖国、爱家乡的乡土教材。文史资料的地域性体现了地方特色。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和移居外地的人对故乡文史资料爱不释手、争相传阅的重要因素。

四、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

具有鲜明统战特点和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在史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

(一)存史

存史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基本功能。50多年来,全国各级政协所征集的大量史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生动的第一手史料,它开辟了史料积累、研究的新途径,可以“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

(二)资政

文史资料反映了各界代表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蕴含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文史资料以史资政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参政议政,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团结

文史资料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和“多说并存”原则,客观公正地记述历史,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界别、不同人士的广泛团结。它体现了政协广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是统一战线中合作共事和发扬民主的有效形式。

 (四)育人

文史资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素材,在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见证了我国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共同奋斗的真实历程,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五、新时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重点和原则

(一)新形势下做好文史资料工作的时代价值

文史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具体翔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历程,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政协文史资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期,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仍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它始终体现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一种文化,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文化,是为我们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

第二,它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为广泛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的爱国者服务的文化,是一个积极向上、广泛团结、凝聚人心的文化。

第三,它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政协文史资料对党和国家负责,面向人民大众,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各界人士所喜闻乐见。

(二)新时期文史工作的重点

第一,征集为主,抢救优先,充分利用,服务社会。在征集与出版的关系中征集是第一位的,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四方面社会功能的关系中,存史是第一位的。这是从文史资料工作的基本任务讲的,也是从当前任务的紧迫性讲的。之所以把征集工作放在第一位,并且提出在征集工作中,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史料抢救工作应当成为当前重点,主要是深知历史人物是比历史文物更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财富,一个重要的人物走了,也带走了他的亲历、亲见与亲闻,别人再写他就只能是旁观者说。因此,文史工作提出了 “抢救”这个词,提出“要按照征集为主、抢救优先、充分利用、服务社会的要求,加大力度开展对重大事件亲历者和重要代表人物的史料征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二,征集改革开放以来“三亲”史料是当前文史工作首要任务。从纵向讲,当前要重点征集两个时段的史料:一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之前这个时期内重点人物、重要事件“三亲”史料的抢救。因为这一时期的许多珍贵史料已经随着一些人物的去世而永远地失去了 ,对幸存的历史人物必须抓紧进行征集史料的抢救工作;另一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史料要抓紧及时征集。

第三,史料征集工作的三个重点方面。从横向讲,当前要重点征集三个方面的史料:一个是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新阶层人士的史料征集工作。着力反映他们在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团结奋斗的历程;一个是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出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史资料;一个是加大对港澳台及海外文史资料的征集力度。支持香港委员、澳门委员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和撰写文史资料。同时,要加强海峡两岸史学界的学术交流与相互往来,做好海外华侨华人的史料征集工作。

(三)新时期文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第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指导;第二要高举两面旗帜,即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第三要发挥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搞好三个服务:即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新时期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既要继承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和特色,又要不断开拓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忠于史实、秉笔直书;第二要坚持“三亲”特色,允许多说并存,尊重历史见证人从不同侧面对历史事件的表述;第三要坚持服务大局,注重社会效益,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六、政协委员与文史资料工作

 (一)政协委员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主体,撰写文史资料是委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政协委员包括已往历届政协委员是文史工作的主体。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第十七条规定:“政协委员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主体,也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政协委员要把撰写文史资料作为应尽义务,积极负责地履行好委员的职责。各级政协组织要制定措施鼓励政协委员撰写‘三亲’史料,为政协委员参与文史资料工作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二)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协委员,不但政协委员自己要撰写文史资料,而且要动员他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撰写。

政协委员在文史资料工作中可以有所作为:⑴撰写记述本人亲身经历的回忆录,提供给本级政协。⑵调查访问有亲身经历的人士,记录某一人物或事件,整理成资料,提供给本级政协。⑶向本级政协提供文史资料稿件或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采访线索。

 (三)做合格的政协委员,应自觉学习和阅读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是政协自身的发展史,只有学习文史资料,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民政协的历史,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政协的地位和意义,更好地发挥政协委员的职能;在政协文史资料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做统战工作多年的老一辈领导同志的回忆资料,蕴含着统一战线的智慧和经验,政协统战部门的同志必须从中学习和借鉴;各届政协包含了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精英,文史资料是这些人口述的亲身经历,对于现阶段政协委员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