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史资料
张养浩(摘自《天桥名人》)
发布日期:2017-09-12 10:22 浏览次数: 字号:[ ]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济南历城(今天桥区柳云社区)人。张养浩作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集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历来为世人称赞。济南市天桥区北园柳云社区一带,就是当年张养浩的“云庄”旧址,至今还矗立着张养浩的墓葬。

张养浩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张山做过武官,父亲张郁16岁从商,往来江淮间,历尽艰苦白手起家。父亲对张养浩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临终前对他说:“夫骄者,贵之贼;汰者,富之蠹。富而不汰,家必裕。有位而不骄,则贵必恒。”也就是说,只有不骄傲奢侈,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富裕长久的生活。父亲在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得张养浩从小就刻苦读书,立志成才。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轻的张养浩在济南珍珠泉边写下了《白云楼赋》,自比东海的蛟龙飞舞,欲有一番作为。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后十分欣赏,第二年把他举荐为东平学正,负责训导生员。其后又在山东副廉访史陈英和平章政事不忽木的推荐下入京担任了礼部令史。大德九年(1305)被选授为堂邑县尹,政绩十分突出,盛名远播,所以很快就被当时还是太子的元仁宗召为太子文学,成了太子的老师。当他离开堂邑县时,不仅士民相送,而且专门立《县尹张养浩去思碑》来纪念他的政绩。

至大元年(1307),张养浩改任监察御史,对元武宗建立尚书省以搜刮民财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结果不仅被罢官,而且被迫改名换姓逃避陷害。幸好武宗很快逝世,仁宗继位,作为仁宗的帝师,张养浩很快得到了重用并主持了元代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选取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济南张起岩得中状元,许友壬、欧阳玄、杨景行等人后来都成为了治国名臣。延祐五年(1318),张养浩成为了礼部尚书,七年被元英宗委以参议中书省事,进入了国家政权的核心层。至治元年(1321),英宗铺张浪费大办元宵节,张养浩上书制止,英宗看过奏章后立即大怒,但考虑后又转怒为喜,不仅停止了操办,而且还赏赐了他。然而正当外人看来是倍极风光的时候,张养浩却在至治元年选择了辞职返乡。

返乡后,虽然朝廷先后七次以高官征召他,但他都坚辞不就。直到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陕西、河南的饥民达到了67万户,朝廷当即征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事宜。虽然官职没有前几次的高,但张养浩却认为:“民苦饥馑,而吾宁不为之起乎?”于是马上赶往陕西,结果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了救灾的最前线。

张养浩是一个哲学家。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曾撰文建议国内的政客们一定要认真读张养浩著作的《三事忠告》这本书,以便尽快使本国的政治能成为世界一流。《三事忠告》是《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及《庙堂忠告》三书的合称,分别作于不同时期,体现了张养浩的哲学思想。

他在担任堂邑县令时作《牧民忠告》,就审理案件、管理部下、救民消灾等问题专门做了议论。他认为,要养民有道,要让孩子有学上,让孝义存于家,要少实行酷虐的法律,官员要洁身自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百姓的父母官。3年间,在张养浩的治理下,堂邑县成为了耕者有其田,商贩手工艺者富足,老幼遵章守法的好地方,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也为他成为帝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监察御史后,他敢于直言面谏,为民去忧,以致罢官。他在此时所作的《风宪忠告》和《御史箴》中指出,作为御史,不要沽名钓誉,不要害怕失去官职而做和事佬,不要以小节而弹劾官员,不要无谓的多兴大狱,而应该以“明风纪之要”为己任,刚果正直,激浊扬清。正因为观点鲜明有据,《风宪忠告》和《御史箴》成为了后来历代官员案头的必备书籍,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以参议中书省事进入国家政权的核心层以后,他写下了《庙堂忠告》,告诫统治者一定要以“重民”为执政的根本。同时,他认为明哲之人,应当激流勇退,所以毅然选择了辞官归乡,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智慧。然而当陕西大旱百姓遭难时,张养浩立即出仕救灾,在去陕西的路上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篇。在陕西,他十分强硬的整顿吏治,杜绝救灾舞弊现象,毫不手软。但面对百姓所受的灾苦,他却痛哭流涕,甚至为了祈雨而长跪不起。他作《哀流民操》《为民病疫告斗文》等文章,深切关注因为灾害而流亡和生病的百姓,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安康。所有这些,都是张养浩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张养浩是一个文学家。致仕返乡后,在北园建立了自己的别墅“云庄”。他在《云庄记》中说,自己的家乡多名山名泉,城北十数里的地方,就是自家的先茔,自己在先茔旁构筑了云庄居住。云庄前梨、杏、桃、柿成林,交枝合荫,都是自己的祖父张山亲手种植的,至今已经百年了。自己取其整洁之意,把这个树林命名为“雪香林”。林边建亭,因为归隐闲适,遂名“绰然亭”。面亭开凿小池,称为“云锦池”。亭东建造“处士庵”,隐喻自己的休居生活。云锦池中豢养苍白二鹤,立一奇石两峰,一名为“玉云峰”,一名为“挂月峰”,云庄的正厅则取名为“遂闲堂”。

张养浩的著作,主要有诗文集《归田类稿》,词集《江湖长短引》和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隐居云庄期间,张养浩悠游济南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表达了自己乐得隐居的志趣,可谓一个超然物外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游标山记》中,记载了自己曾筑“翠阴亭”于标山上;而《游龙洞记》声动的描述了龙洞的奇绝景色;《游紫金山记》则为我们记述了一座如今已经消失的小山;《重修会波楼记》更是大明湖会波楼的珍贵历史文献。张养浩的诗歌取法中唐,多吟咏家乡风物,如历下亭、舜祠、趵突泉、华不注山等都题咏迨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云庄的遗迹已经渐行渐远,只有张养浩的墓葬还静静的守望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墓地北临小清河,荷池环绕,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封土高两米许,旁有张氏子孙墓葬数座。墓前立“元御史中丞兼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公张公之墓”碑,石供桌一座,另有明清碑刻3通,石狮一对,“张文忠公之墓”石牌坊一座,处处透露出庄重肃穆的味道。在墓地西北侧的遂闲堂旧址,曾经出土了元代的龟趺一座和云庄旧物“麟石”一块,见证了旧日云庄的沧桑变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