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史资料
李攀龙(摘自《天桥名人》)
发布日期:2017-09-12 10:35 浏览次数: 字号:[ ]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济南西关人(今天桥区五龙潭一带),出生于明代济南德王府的一个侍从之家。作为明代“后七子”和“济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主掌文坛几十年,在山东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李攀龙像

李攀龙的祖父李端年幼而孤,家境极为贫困,遂和母亲一起自龙山镇迁徙到“郡西门”,即今东流水街一带。李端其人,喜好江湖,十分不羁,经常出入赌场,“则往会赌徒”,居然运气不错,“一掷箕钱数万,遂为西门大贾矣”。父亲李宝是德王府典膳官,却“善酒任侠,不问家人生产”,最终导致越来越穷。但李攀龙家贫而好学,尤善古文,厌恶训诂。他虽负才自傲于山左,却独与同是“历下四诗人”的殷士儋和许邦才友善,自幼结交,惺惜一生。

嘉靖二十三年(1544),李攀龙中进士,试政吏部文选司。然而自视为“傲吏”的诗人却生不逢时,恰巧赶上奸相严嵩把持朝政,虽文才已“籍籍公卿间”,却因为不愿结交权贵趋炎附势而被迫于次年“以疾告归”。

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李攀龙的文学地位。原来他告归以后,正好得以遍览群籍,有所发微,逐步形成了文学复古的思想。其后与王世贞、谢榛、梁有誉等七人聚集京师,结社论诗。他继承和发扬了“前七子”的主张,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当时主流的文学思想,掀起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文学复古运动。

作为这场运动的主将,李攀龙声名鹊起,被公推为“后七子”之首。与“前七子”中的济南诗人边贡遥相呼应,在山左忝列“历下四诗人”之一;放眼全国则与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并称为四大家,主盟文坛数十年,号称当时的“文苑南面王”。在李攀龙的周围,汇集了一大批济南府的优秀的诗人,如王象春、李开先、刘天民、边习、潘子雨、谷继宗、袭勖、华鳌、葛曦、毕自严等等,共同组成了“济南诗派”。这些诗人大多追随李攀龙的文学主张,诗风既高华风雅、冠冕雄壮;又天性使然,疏狂任放,所以其作品多数能让人体味出唐代诗境的气息。

李攀龙和“济南诗派”的众多诗人,均颇具大东风雅,他们长时间寄情于家乡山水,以至几百年来人们“家有其书,人耳其姓字,传颂其流风遗韵不衰”。

边贡与李攀龙在家乡各筑一楼,其中边氏之楼在大明湖上,曰“万卷楼”。不仅藏书落落大满,而且还有很多珍贵的书画金石。传说后来大火烧毁了万卷楼,其多年的藏书几乎付之一炬,边贡仰天大哭道:“甚于丧我也!”居然就此病倒,不久就死去了。其子边习,亦好诗文,曾问诗于李攀龙的“白雪楼”。

白雪楼

李攀龙早期罢官回家,于鲍山和华不注之间筑“白雪楼”。晚年致仕,再筑新“白雪楼”于大明湖百花洲中,该楼又称“青萝馆”。据说此楼有三层,底层为客厅,中层为书斋,上层为其爱妾蔡姬的闺房。因为该楼建在四面环水的岛上,且无桥可通,仅一小船往返其间。访问的客人要先在岸上通报姓名,李攀龙在楼上看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才解船相迎,否则拒之不恭。

李攀龙死后,葬于天桥区的药山之麓。《历乘》载,“李攀龙墓在黄岗下柳沟”。《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亦云,“在柳沟药山之麓”,即今药山东麓。然而,对李攀龙的初葬之所,好友殷士儋所著《明故嘉议大夫河南按察司按察使李公墓志铭》说,在“牛山之原”。 李攀龙《亡妻徐恭人状》也说,其父“葬郡城西北马鞍山之东阳,祖兆南若干步”。明代王世懋《东游记》记载,李攀龙墓在“长清道中”,经其子李驹指点,至墓前,“仅一尺土丘耳”。于是问之缘何如此简陋,李驹说“将卜迁别葬耳”。 顺治十三年(1656),施闰章曾吊其墓,称李攀龙墓在城西五里许,盖药山之麓也。当时的状况是,不封不树,牛羊掷镯其上,墓侧有丰碑仆地,无字。由此观之,李攀龙原本葬于今天桥区马鞍山东麓李宝墓侧,后来又自马鞍山西迁到了药山东麓。

药山之麓的李攀龙墓旧影

1970年代,李攀龙父亲李宝的墓葬被破坏,出土了《明诰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李公合葬墓志铭》,而没有李攀龙墓志铭,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攀龙迁葬的事实。1984年夏,天桥区的老同志刘玉澂先生两次考察位于药山东麓的李攀龙墓,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墓为青砖所砌,穹庐形地上墓,共两座。刘镇的重修墓碑还在,记称:“前明中叶之后,名臣而负名誉者,济南有二人焉,一为华泉边尚书,一为沧溟李先生也。”可惜李攀龙墓今已无踪,未能保存下来。但后人却高度评价了李攀龙的一生,顾炎武将李攀龙其人与杜甫和辛弃疾相提并论,王象春更是将李清照、辛弃疾、边贡和李攀龙并称为“济南四君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济南诗派”和李攀龙的重要文学地位。

                                                        ----摘自《天桥名人》一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