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史资料
生产渠(摘自《天桥山水》)
发布日期:2017-09-12 13:40 浏览次数: 字号:[ ]


生产渠,过去叫小河,又有生产河的说法;是一条常年流淌的河渠。

铜元局后街于家桥附近的生产渠(2010年摄)

《天桥区志》记载:

生产渠,源于五龙潭,经造纸东厂、济南印染厂入工商河。全长2681米,宽2.8~4米。最大排水量为每秒5立方米。

五龙潭,是一个泉,也是一个泉群。陶良喜《济南的泉水》描述五龙潭泉群时说:

共有大小21个泉……古温泉及附近的洗心泉、静水泉、北洗钵泉、东流泉,月牙池等六个泉汇成一股水流向东流入西护城河。其余各泉都与五龙潭泉水一起向北流向生产渠。

小河在何时改称生产渠,《天桥区志·大事记·1938》作出解释说:

同年,生产渠在古称小河的基础上人工挑挖而成。

现在生产渠,自五龙潭公园穿周公祠街,经于家桥入山东造纸总厂东厂、少年路,过西圩子壕,在三孔(空)桥街向北,于北园路折西,至中恒商城(济南印染厂)东入工商河。河道暗渠多于明渠,时隐时现。

过去的生产渠,不是现在的样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历城县志》录《旧志》言:

小河,在龙潭迤北,蜜脂泉诸泉汇为溪流,莲塘蔬圃,相错如绣;垂柳覆堤,游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于听水。

又言:

锦缠沟,在杆石桥下,西南山水所注,经迎仙桥北流,入小河。

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据“采访”得:

五龙潭水由圩闸西北隅,经香闸西北,径刘家桥,又西北至旧闸口,入林家桥河东南,径藏家屯迎济桥西,又东北至机器局南分水闸,东流合五柳闸水。

《1957年济南市城市公用事业基本建设计划草案位置图》中生产渠的流向

随着济南城的扩大,小河周边的“莲塘蔬圃”,都逐渐消失了。据记载,1946年的“北园灌溉工程”等相关工程,“整治小河”都列入重要内容。当年北园的江南风光,小河功不可没。

可见,当年的小河不仅景美,更是济南泉域中的一条重要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季济南于城墙外新修起一道圩子墙后,锦缠沟成为西圩子壕的一部分。迎仙桥也改称英贤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西圩壕(锦缠沟)改变了流向,与西护城河相汇,经北护城河、苇闸(卫闸)入西泺河。再后来,由于西圩壕加宽加深,生产渠(小河)采用了虹吸的方式在少年路西口穿过西圩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赵文伯(1904~1976)在《济南市城市建设历史资料(1904~1948)》中,这样描述当年小河周边的环境:

五龙潭以北原是一片大水面,和城外西北的大水面相连。清光绪末年南北还有800米,东西约200米左右。从修铜圆局(今造纸东厂)以来,逐渐缩小。三十年前,陈家池一带水面还不小,今仅成为宽3~5米的生产渠了。

从《济南市志》所收“1911年济南城区图”可以看到,当时五龙潭及其北边的水面很大,小河的规模可与西护城河、西圩壕并驾齐驱,小河流经“造纸厂”的一段已成为了暗渠。

据上世纪30~50年代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老同志介绍,当时小河沟渠纵横交错、水清量大,就是西护城河水量很小时,小河的水也不见少。

自1904铜圆局在小河流域设厂,沿岸逐渐成为工商企业的集中之地。1909年初泺源造纸厂(铜圆局旧址,后又演变为山东造纸总厂东厂)开机,1909年济南宏济堂药店也这里设立阿胶厂,1914年丰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投产;1923年民安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挂牌;1916年大染坊-东元盛,也从周村迁来。

2008年拍摄的泺源造纸厂时期的建筑

在小河附近的工商企业,大都利用小河中的水,生产、生活。《济南第二棉纺织厂厂志(1958~1985)》记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1964年12月25日,济南市建设局(64)济建城字第141号文通知我厂,同意我厂使用生产渠水源,每昼夜一万立方米,用于生产。

小河优质的水资源,使附近的企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宏济堂阿胶厂的阿胶获优等金牌;上世纪六十年代造纸东厂、造纸西厂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薄画报纸、计算机纸等产品。

《济南城区图(1911)》中的西圩壕内的生产渠(五龙潭)一带

现在的生产渠,经过整治又成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其中的于家桥、三孔(空)桥等明渠,已成为游客经常探访的景点。如果,能将在周公祠街至少年路这一段的渠暗渠改成更多的明渠,济南就会又多了一条类似曲水亭的街巷。

三孔(空)桥街的生产渠,2010年摄

----摘自《天桥山水》一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